汇聚民力解难题

  ——黄梅新一轮“三万”活动观察

  去年12月2日,黄梅县在全省率先吹响“洁万家”活动的号角。该县坚持政府和干部是主导,村组和群众是主体,有效破解了筹措资金难、扭转群众习惯难、建立长效机制难等难题。

  “只要紧紧依靠群众,动员群众,集中民智,汇聚民力,这难那难,一切都不难!”黄梅县委书记余建堂说。

  巧设光荣榜,激发捐资“擂台赛”

  3月26日,在黄梅县濯港镇杨柳湖村公开墙上,张贴着9张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光荣榜”。“‘洁万家’活动一开始,在县镇驻村“三万”工作组的发动下,2组村民率先自发捐资21.6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程国文指着2组的光荣榜说,贴出光荣榜,谁为公益事业做贡献,大家一目了然。

  有了资金,村里吸纳捐资人和群众意见,为2组村民兴建了文体活动广场,配备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建公厕2座、垃圾池2个、花坛20个,拆除路边茅屋9座。

  “我们不比2组人穷,可为什么环境比人家差?”其它几个村民小组都为2组的“巨变”而“眼红”,群众纷纷要求村民小组长牵头筹资整治环境。调动了村民积极性,村委会紧跟着出台配套政策,凡按规划建设的,村里出资为村民小组修建6条通组通户水泥路。

  由此,公开墙上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光荣榜越贴越多,各个小组打起了筹资“擂台赛”,全村9个小组共收到捐资150多万元。

  光荣榜不仅设在村里,黄梅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文艺作品及时宣传弘扬捐资者的先进事迹,制发“三万”活动贡献奖奖牌、奖证,让解囊捐资的民企老板和能人志士感受到充分的尊重。

  像杨柳湖村一样,一大批能人志士竞相捐资美容乡村。牵头负责该县“三万”活动的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郭茂兰介绍,全县社会各界捐资1.1亿元,占“洁万家”活动总投入资金的70%。

  成立理事会,转动乡村保洁“链条”

  为解决垃圾清运问题,该县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四级清运处理体系。在整个垃圾清运体系中,村组处于保洁“链条”的顶端。保洁员工资、垃圾清运车辆、垃圾桶等投入都需要经费保障。除县乡奖补外,余下的由村组自行解决。如果村组不能有效解决保洁资金难题,整个保洁“链条”将不能有效运转。为此,该县率先在每个乡镇选择2个村进行试点。

  孔垄镇张塘村是试点村之一。该村探索组建了农村环境卫生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村干部代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和有威望的老干部、老教师组成,负责筹集、管理村组保洁运行经费及制订、执行村规民约。

  今年元月,张塘村聘用了4名保洁员,购买了4台简易垃圾清运车,该村环境卫生理事会测算,年运行经费需2万元。他们决定对40家临路门店每家收取100元环卫费,村民每人收取10元环卫费。对于保洁员的聘用,村理事会通过先由村民自主报名,后由全体成员民主投票产生。保洁员的月平均工资为400元,分为三档,一等420元,二等400元,三等380元,月底由理事会成员民主测评定等级。

  如今,张塘村的经验在全县铺开,全县517个村均组建了环境卫生理事会。

  制订村规民约,向传统陋习开战濯港镇桂坝村是母猪养殖大

  村。“以前有句顺口溜,一进桂坝猪尿骚,猪粪堆起墙角高,垃圾天晴随风转,秽物下雨随水漂。”回忆起村里以前的环境,村党支部书记桂国柱直摇头,“以前村里又脏又臭,亲戚连拜年都不愿意来!”

  去年,桂坝村开始着手环境治理。刚开始,村组多次召开群众会,反复要求村民改掉传统陋习,但不少村民特别是老人根本不理会。

  村里为此组建环境卫生理事会,制订村规民约。“逼不得已,有时只能用村规民约进行处罚。”桂国柱介绍,“罚款不是目的,村规民约中有一条:一年之内没有再犯,退回罚款,若重犯,坚决罚到位。”

  有了村规民约,村民对牲畜实行圈养。村里还争取项目建起90多口沼气池,硬化了通组通户公路,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在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的带领下,村民开始主动搞卫生,卫生死角逐渐被清扫一空,环境日益改善。

  该村还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评,建立卫生评分制度,村环境卫生理事会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卫生大检查,检查结果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检查结果分为三档:清洁户、清洁户、争取清洁户。对于“清洁户”,村里奖励洗衣粉、肥皂、毛巾等。如今,村庄保洁已进入了常态化管理。

  在保洁员吴菊梅看来,村规民约让村民们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她每天的清扫工作也轻松多了。“大家平时都爱干净,就连过年,村里也没多少垃圾。”她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