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将全国所有行政县市比作满天星斗的话,那么黄梅县无疑是其中璀璨闪烁的一颗。

  黄梅戏曲、黄梅佛教、黄梅挑花、黄梅武术、黄梅楹联、黄梅诗词、黄梅废名田园文学、黄梅周濯街神话故事、黄梅蔡山晋梅、黄梅长江龙等十大文化,如一串串晶莹玲珑的珍珠,让你目不暇接。

  黄梅因此获得“戏曲之乡”、“佛教之乡”、“挑花之乡”、“武术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神话故事之乡”等多个头衔。2006年,国务院公布全国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梅县的黄梅戏和黄梅挑花双双名列其中。列上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多得不可胜数。黄梅文化外延广、内涵深,颇似华夏文化的缩影。

  在黄梅十大文化中,黄梅戏曲、佛教禅宗和黄梅挑花工艺,尤其珍贵,被称为“黄梅三宝”。

  先说宝——黄梅戏。黄梅县因境内多生长黄梅树而得县名,黄梅戏因起源于黄梅县而得戏名。黄梅戏当初就像一个黄毛丫头并不被人看好,后来才出落得亭亭玉立。它萌发于明末,乳名叫采茶戏、黄梅调、黄梅腔等,是境内青年男女上山采茶、砍柴时因情而生的互答对唱。其曲调柔和,婉转清新,因易于传唱,很快便从北部山区传到南部长江冲积平原上。再后来随着逃水荒的艺人流播到周边数省成百个县市,终在安徽省安庆地区发展壮大。

  全国解放后,黄梅县大力推陈出新黄梅戏,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1958年,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在武昌向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折子戏《过界岭》,毛泽东看得津津有味,肯定剧中人物张二女和於老四有反封建礼教精神,给全剧以高度赞扬,并形象地说,黄梅戏是被大水淌到安徽去的。黄梅戏已与京、越、豫、评四剧并称华夏五大剧种,旋律在神州城乡到处回荡。

  黄梅第二宝是黄梅佛教。黄梅佛教之有名,首先得力于黄梅有名山。禅宗四祖、五祖道场地之双峰山和凤凰山是九州名山。当年,菩提达摩祖师由印度来中国传教,自为始祖,而四祖、五祖两大菩萨便选择黄梅的两座名山作为卓锡之地。禅宗传至四祖和五祖时革新变故,特别是出生于黄梅的五祖弘忍将其繁锁的律条简化成“见

  性成佛”,即不问过去,只强调从今日开始行善“立地成佛”即可。同时提倡农禅并举,自食其力,使广大僧人摆脱了仅靠化缘而生的依附与约束,并把一切生产生活都作禅来修行,这就使禅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响应者众。此后四、五两祖,香火日盛,四海来朝,闻名天下,黄梅也就被称为“小天竺”,至今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

  第三宝就是黄梅挑花。这个挑花就更神奇了,用一块布几支线一根针就能幻化出价值连城的手工艺术品来,黄梅人管它叫一针一线的艺术。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它用针将五彩丝线挑绣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彩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产品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是民间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经过黄梅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精挑细作,工艺日臻完善,至近代更以明

  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瞩目于世。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山水田林,乃至神话戏曲故事都凝聚了黄梅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小小的挑花,可有艺术价值哩。1938年,它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众多湖北工艺品中亲自选其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改革开放以来,它又多次作为国家和湖北地区的工艺品代表作赴国外巡展,广受青睐,被誉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

  小小一个县何以打造出这么多的文化瑰宝来?独特的地缘和富庶的经济为黄梅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民众积极参与和极富首创精神是黄梅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政府支持、社团推动为黄梅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专家学者的集成润色是作品质量不断提升乡土文化不断延续的关键;文化经济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是黄梅文化长盛不衰的保障;黄梅人思想解放、视野开阔,向来是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外来文化人介入、推波助澜等等。

  我相信,有了这些基础,黄梅文化必将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方向发展;黄梅人利用黄梅文化现象打造“文化黄梅品牌”经济,也必将取得骄人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