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保护文物那样保护耕地
6月25日,我们将迎来第24个全国土地日。我们到底为耕地保护做了什么?保护得怎么样?还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一个个问号,自然也引来人们关注的目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国土资源部时明确提出“要像保护文物、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好耕地”,一番话意味深长。将耕地比作文物,生动表达了习总书记对耕地资源的深刻认识,传递了强烈的耕地保护意识和责任。
文物,承载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研究文物,可以发掘它的文化价值。耕地也是这样。悠久的农耕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于它,耕地既是承载地,也是孕育者。祖祖辈辈的躬耕,形成了人们敬重土地、亲近土地、热爱土地的尚土文化。
文物除了文化价值,往往还蕴含着极高的经济价值。耕地亦然。耕地产粮,粮食养人,人是经济价值的创造者。不仅如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的战略安全,“饭碗”不端在自己手里,“口粮”不在自己的粮囤里,谁能养活我们?另外,耕地还有蓄水、降温、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其价值远远超出了经济价值的范畴。此外,文物资源具有稀缺性,耕地资源也如此。良田往往要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治理耕种才能形成,而毁坏却在旦夕之间。
习总书记提出像保护文物那样保护耕地,一方面说明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耕地保护与文物保护之间存在着差距。现实中,城市建设为古树让路、给古建筑让地已蔚然成风。然而,新城圈地、项目争地,叫耕地让步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耕地,首先要有耕地保护的“文物意识”,把耕地放在与文物同等重要的高度来认识;其次要有像文物保护一样的执法铁腕,对破坏和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形成执法的强大合力;再次要有像文物保护般的激励举措,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让种地者得实惠,让护地者有收益,增加耕地的产出与效益,增强耕地对耕种者的吸引力,这是耕地保护的根本所在。
护得方寸地,留给子孙耕。让我们像保护文物那样,一起为耕地保护奔走呼号。